父亲早年返回中国大陆而后全无音讯,13岁的郑锦昌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是家中老大,就成为家里的小当家了…
提起郑锦昌,在本地娱乐圈,大家都叫他《昌哥》,由于他是家中的老大,家里还有弟妹,父亲自从说回去中国大陆之后,就一去无音讯,当年只有13岁的他,顶梁柱没了,除了与母亲相依为命,还需要照顾年小的弟妹们,所以,昌哥很早就踏入社会,他也不曾避忌的谈起自己的学历,只有小学四年级,虽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昌哥本身却是一位好学不倦的年轻人,尤其喜欢看书,也因此,靠自己自修和努力,他改善家里的环境,在他孜孜不倦的学习之下,昌哥还写过很多首歌词呢!
提起写词,不能不提一首日本译曲《秋词》,由昌哥改为广东歌词《梦里人》,香港著名作家依达,曾经如此赞美昌哥写的这一首《梦里人》,依达形容说,这一首昌哥写词的《梦里人》,简直就是一首诗,依达以名作家的身份如此赞美昌哥的歌词,昌哥除了受宠若惊之外,还表示,依达如此称赞他,令他感到惭愧的无地自容,昌哥也真的还很谦虚呢!
昌哥开始写歌词,需要回溯到当年他还是13岁年纪的时段,那时候,为了生活,他已经在半山芭一间酒楼里工作,当年,他对唱歌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时常收听的《丽的呼声》,《丽的呼声》有
线电台有个节目叫着《听众乐园》,这个节目是特别开辟给歌迷们参加演唱,也只有钢琴伴奏而已,喜欢唱歌的昌哥又岂可错失这个机会,于是就报名参加,而且,当年,他喜欢唱舒云的歌曲,像《黄昏放牛》,《好姑娘》,《告诉罗娜我爱她》等,昌哥当年就被称为《小舒云》了。
家庭环境不好,身为家中的大哥哥,很早就必须辍学,赚钱养家,所以,他先后做过劳工来养家,像泥水工,跟车员,修车员工,油漆,酒楼服务生等,就这样扛起养了一家五口的责任,还为了照顾母亲而一起住,为了这个家的付出,昌哥可以说是无怨无悔,照顾母亲直到2000年母亲离世,他才卸下这个重任,之后,弟妹们都长大,各分东西,不过,远在美国的弟妹都很尊重他,时常从外国回来探望他,这也让这一位付出努力的大哥哥感到无比欣慰。
作家依达赞美昌哥的歌词像一首诗,令只受过四年教育的他,感到受从若惊,昌哥又如何步上写歌词的路线?
虽然昌哥受教育不多,喜欢看书的他,让他在写歌词方面未来发展却是显而易见的,后续他写了很多歌词。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容小觑的,像他的《梦里人》受到依达的赞美,这也令一直感到自卑的昌哥有了很大的鼓励性,也造就了过后他写歌词的信心。
13岁参加歌唱比赛,隔了两年,超能模仿能力的昌哥,再次展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他竟然在小小15岁年纪,报名学唱粤语大曲,年轻人有参加学唱粤语大曲的念头,毕竟微之极微,昌哥可以说是个异数,更令他老师惊讶的是,昌哥的粤语大曲的表现,竟然具有何非凡的风范。何非凡是当年红极一时的著名粤剧演员兼著名的文武小生,可见当年昌哥的造诣也相当的深,毕竟能够有何非凡的风范,还真的不简单呢。
当年的戏院早场,非常盛行艺人登台演唱,题名为《狂歌热舞》,像当年很有名气的歌手,如黄清元,樱花,任约翰等,都是当年的台柱,间中也穿插了一些艳星跳舞来吸引观众买票入场观赏。昌哥在当年的报界名人温春风的推荐之下,有机会参与演出。
昌哥看到《歌迷王子》黄清元和《苹果花歌王》吴峰,当年灌录唱片,唱的街知巷闻,也因此触动了昌哥也想灌录唱片的念头,来自安顺的吴峰是《华星唱片》旗下的歌唱艺人,昌哥因此毛逐自荐,希望吴峰能够把他介绍给《华星唱片》,在吴峰的极力推荐之下,昌哥终于如愿以偿,有机会灌录了他第一张华语专辑《爱的回忆》,当年灌录唱片的酬劳只有50令吉,已经令他感到雀跃万分,因为他在酒楼工作薪金也只有30令吉一个月。
昌哥在1966年灌录的《爱的回忆》,唱片销售量停滞不前,对《华星唱片》来说,已经没有兴趣再为昌哥录音,可是,昌哥根本不希望自己成为了《一片之星》,是上官流云的《行快的啦》令他产生灵感,他和公司建议不如让他灌录由华语歌曲改编的粤语歌曲,可能会带来新鲜感,可是,歌词又是谁来写呢?如果没有人写广东歌词,之前的建议也等于零,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之下,昌哥也只好向老板献意自己来写,就在这种被逼的情况之下,昌哥开始了他写歌词的道路。
如果不尝试去突破,又岂能知道是不是大众都可以接受?当年昌哥决定姑且一试,尝试自己摇笔杆写歌词,他也考量歌迷们对新歌的接受程度,鉴于此,昌哥想用另一种方式来呈现,就是改编自大家熟悉的华语歌曲,成为了时代广东歌曲,这一种形式的变化,虽然未来是未知数,但是,总是可以一试,于是昌哥就找了两首歌《破碎的心》和《流浪汉》,其实,《破碎的心》的华语歌曲是由英文歌曲《The Wayward Wind》改编的,而《流浪汉》是一首日本歌曲,这两首歌曲当年华语版都非常流行,填上广东歌词之后,大家的反应又是如何呢?没有想到这一种做法,令很多爱听广东歌曲的朋友,都感觉到十分新奇,不久,就成为了一种风气。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虽然因为环境的关系,早早就辍学的昌哥,却依然非常执着的埋头苦学,不然,就不会创下如此辉煌的成就了,昌哥回想当年在酒楼工作的情形时,也不禁莞尔,酒楼的同事们都爱唱歌,昌哥也受到他们的影响,在空挡期间,同事们都把各自的乐器搬出来弹弹唱唱,昌哥听得十分过瘾,也跟着大家一起唱。
郑锦昌踏入歌坛,对曾经帮助过他的人,除了感谢,还永远铭记在心中的,昌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郑锦昌了…
唱出兴趣的昌哥,就显得特别积极,在工作之余,他还到会馆学唱粤曲,他的认真学习也真的非一般啊!为了考验自己是否学而致用,在他13岁那年,竟然报名参加《丽的呼声》的听众演声会,由于是第一次上台演唱,紧张到忘了歌词,还唱走调,令初次上台的他,的确得到了相当严重的打击,但是,他也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气馁,这一次的经历,也让他学习到了一定要保持镇定,如果当年昌哥因此而放弃,没有再上台表演,也许大家就看不到昌哥的辉煌史迹了。
昌哥是一位饮水思源的人,在他的星路旅程里,他很诚恳的表示,他非常感激圈中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让他有机会在歌坛发热发光的人,如果没有了他们,郑锦昌再唱,也只不过是普通歌手,也不可能到最后还参与演戏,同时,也在香港也打开了知名度,究竟这一位千里马的昌哥的伯乐又是谁呢?
昌哥非常感谢当年的一位记者温春风,爱唱歌的昌哥,时常参加酒楼或是会馆的合唱团,温春风非常赏识昌哥的演唱才华,就鼓励他去《狂歌热舞》戏院演唱流行歌曲,向来唱粤曲的昌哥。温春风却鼓励他唱一些流行歌曲,他还很落力的找来了几首歌曲给他登台演唱,没想到唱了两三场之后,就有唱片公司找他录制唱片,这对他来说,的确是有点受宠若惊,那时候,他已经18岁了,已经有了相当的舞台经验了。
在1967年,昌哥第一次远赴香港,以投石问路的心态,在香港的歌厅演唱,探悉是否可以在香港发展?没有想到那时候的香港都是唱华语歌曲,对香港人来说,广东歌曲是俗不可耐的,难登大雅之堂,也只有三流的地方唱才有人听,昌哥在《恩记唱片》灌录的广东歌辑《怨情》,也没有机会在香港发行,当年香港的都唱华语歌曲,与他想象中的情形可以说是背道而驰,带着失望的心情,昌哥计划在两三天之后回吉隆坡。
也许冥冥中有了主宰,在绝望的一刻,昌哥却遇到了肥姐沈殿霞,把昌哥推荐给负责《欢乐今宵》节目的蔡和平,让昌哥在节目中唱3首华语歌曲,那时候,昌哥没忘记去香港的目的,就是希望唱广东歌曲,于是要求蔡和平让他唱一首广东歌曲《海上风光》,虽然订了原先唱华语歌曲,在昌哥的执着之下,蔡和平感动之余,也就妥协了,经过昌哥在《海上风光》歌词上的修饰,去掉了一些粗俗的对白,没有想到昌哥就因为《海上风光》这首歌因此爆红,香港的报章都大篇幅的报导,尤其是《学生周报》更是对《马来仔》郑锦昌唱广东歌曲《海上风光》赞不绝口,香港人这个时候才领悟到广东歌曲也可以不用粗俗的的方式表现出来,香港人已经对郑锦昌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昌哥在香港创下了辉煌的史迹,至今香港人都无法忘怀,相信大家应该记得,之前的徐小凤也是灌录华语歌曲唱片的。